红军干部在遵义过上“小资”生活十天吃七顿辣
栏目:行业新闻 发布时间:2025-05-22 14:18

  1935年1月7日,中央红军抵达遵义,并在此逗留至1月19日,整整停留了12天。这个时期,对于红军而言,是长征路上难得的一次休整和喘息的机会。就在遵义,中央政治局召开了重要的扩大会议,期间我党还成立了长征过程中第一个县级政权——遵义县革命委员会。遵义也因此成为了长征中的一个特殊节点,值得一提的是,这里不仅是中央红军唯一设立警备司令部的地方,也是唯一发行过货币的地方。

  作为贵州的第二大城市,遵义在经济上相对富庶,是红军经过的区域中少数几个相对发达的城市之一。军阀与地主的势力相对集结,然而守军的力量较为薄弱。这样一个充满活力和资源的城市,给红军战士们带来了不少新鲜感。

  正如时任红四团政委杨成武回忆道:“鲜红的桔子、松软的蛋糕、精美的云烟,和古老的茅台酒……这些都让我眼花缭乱。或许是因为我们最近长时间在险峻的十万大山里穿行,忽然进了城,真是耳目一新。”那时的遵义,繁华的街市、琳琅满目的商品让红军士兵们惊叹不已。长时间的艰苦行军后,城市的景象让他们感到格外新鲜。

  遵义的商户,除了土豪阶层外,迎来了很多商机。许久未能消费的红军战士们,终于有机会将他们长时间积蓄的有限财富拿出来,好好享受一番。正如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陈云在回忆中所写:“当我走遍遵义全城时,看到有三种店铺生意特别火爆:一是洋货铺,出售的套鞋、面巾等商品已经一空;二是书店,各家书店的新旧书籍、铅笔和抄簿都卖光了;三是酒肆,各大酒楼和面馆生意红火,几乎都是翻三倍的利润。”

  然而,1935年10月,中央红军到达陕北时,情况急转直下。物资匮乏,面对军的经济封锁,生存变得异常艰难。曾希望通过向国内外各界募捐来缓解这一困境。为了向全世界展示红军的精神与斗志,通过宋庆龄和地下党组织安排,邀请了美国记者斯诺进入陕北进行秘密采访。看到了向世界传递红军故事的机会,并在当年8月5日,和联名发布了征稿启事。最终,来自长征亲历者的200多篇稿件汇聚而成,经过修改和整理,最终装订成了《二万五千里》一书,并在1937年2月底在延安完成了此项工作。

  同年,何涤宙,红军大学的教员,也响应的号召,撰写了回忆文章《遵义日记》,记录了他在遵义的十天生活。这篇文章以一种极其平实且生动的方式,展现了红军干部们在长征过程中难得的轻松时光。然而,这篇文章与红军的艰苦奋斗不太符合,因此未被收入1954年出版的《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》中。

  在《遵义日记》中,何涤宙写道:“这十天里,我们没有行军,也没有打仗,反而享受了一段‘小资产阶级’的生活,完全是长征途中一段不同寻常的日子。”他详细记录了这段不同寻常的生活,我们可以从中感受到他在遵义的点点滴滴。

  第一天,何涤宙从团溪出发,黄昏时分终于到达了遵义。他解释道,之所以下午才出发,是因为前一天晚上到达团溪时已经很晚,大家吃得很饱,且纷纷兴奋地闹腾了一阵,直到天亮才休息。抵达遵义后,他和上干队队长肖劲光带着学员们一起在街上游逛,目的就是为了避免大家第二天请假外出游玩,大家排着整齐的队伍走遍了整座城市。街上商铺林立,然而,许多大店门口却都悬挂着“溃兵抢劫暂停营业”的牌子,原来王家烈的兵马曾抢过这里的商品。

  第二天,他们一行人来到餐馆就餐,约了几位战友去川黔饭店。尽管到达时饭店尚未开门,店主还是热情接待,帮他们准备了特色菜肴:辣子鸡丁、醋溜鱼和血花汤。尽管大家吃得很满意,但饭钱也花了三块多钱,战友们凑了份子钱。晚上,他还收到了从土豪家里征得的一件皮袍,准备当做大衣用。

  第三天,何涤宙和战友们去“征用”土豪家的物品,搬走了大量的家具和物资,剩下的都分给了围观的群众。还发现了几罐,最终将其中的两罐分了出去,原来,的效用比洋酒还要更强。之后,他们住进了一个师长的豪宅。中午,他再次和战友们前往川黔饭店,辣子鸡丁的质量已经大不如前,但大家仍然勉力吃完。

  接下来的日子里,他们的生活继续围绕着川黔饭店和新做的大衣展开,但随着时间的推移,辣子鸡丁的质量逐渐下降,最后几乎令人失望。尽管如此,何涤宙和战友们依然保持着对生活的乐观态度,即便这些小插曲带来了一些不快,他们依然认为,红军纪律严明,不忘初心。

  从何涤宙的《遵义日记》可以看出,尽管长征艰难困苦,但红军的到来也为遵义带来了新鲜事物,给当地人民带来了全新的体验。新思想、新知识和新风气的传播,深刻地影响了当地的社会风貌。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
服务热线
400-123-4567